1. 首页 > 中央空调

董明珠的励志故事

今天要讲述的这位职场成功人士,是一位人称“铁娘子”的女性经济风云人物。她是现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女企业家”、“全球商界女强人50强、全球100位最佳CEO”——董明珠。在2013年12月12日央视举行的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董明珠荣获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跟随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80后励志网带你一起了解这位女强人的女性职场励志故事。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15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靠著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二、雷厉风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下属们是这样看当时的这位女上司:一个从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个: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

董明珠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隆冬时分积压了19000套空调。对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价300元卖出了事。董明珠说:“不行,正常产品降价有损形象。”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积压空调分摊给每个经销商。销售员没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而且烧个没完。

生活细节上,这位铁娘子还做了这样一个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五十,第二次罚一百,第三次走人”。当所有人以为这也就说说而已的时候,一天,董明珠走进办公室,发现8名员工正在吃东西,仅过了10秒钟,下班铃就响了。董明珠毫不客气,每人收了50元。大家目瞪口呆。董明珠说,只要违犯原则,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大经销商,来格力厂要求特殊待遇,语气中透著不容商量的傲慢。董明珠非但没有理他,反而狠狠反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个位子还没有坐稳的销售经理,一天之内,竟毫不犹豫地扔掉15亿元的年销售额。董明珠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违犯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

女强人的铁腕让经销商们不得不服软。许多空调厂往往纵容大销售商,允许他们跨地区经营,这样本地小经销商根本竞争不过,也把市场搞乱了。董明珠这样一做,小经销商可以把规模搞大,也就有了奔头。

三、铁腕解决欠款问题

拖欠货款是中国零售批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很多经销商头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里就把全部问题解决了。她的做法很简单,也很霸道: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这下捅了马蜂窝,大大小小的经销商纷纷向格力老总朱江洪告状,有的甚至宣称:“有她没我。”董明珠没有服软,针锋相对的说:“那就有我没他。”朱江洪劝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补完款,先发货再收钱”董明珠微微一笑说:“好啊。”结果款一到账,货却把住不发。董明珠说:“要货先拿钱来。”董明珠振振有词:“就算别人全这样,我格力也偏偏不。”即使100次撞墙头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欠款这堵破墙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强硬带来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没有l分钱的应收账款,也没有l分钱三角债。此后,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划款,你拿不到一个货;只要划款过去,从不拖欠货的。董姐办事,服气,放心!

四、职场女人的励志奋斗精神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

1995年,董明珠发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据经销商淡季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这样把“钱—货”关系,变成“钱—利”关系,既解决了制造商淡季生产资金短缺,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达11亿元,为1996年与春兰总决战做好了市场准备。

1995年,格力叉发明“年终返利”,将7000万元利润还给经销商。

1996年,空调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亿元回款。在淡季价格战中,各个品牌只得纷纷降价,甚至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批发价低于出厂价,大伤元气。董明珠规定格力l分钱也不能降。到了8月31号,格力却宣布拿出l亿元利润的2%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这样在空调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售增长17%,第一次超过春兰。

格力不仅把缩小营销队伍省下的钱补给了经销商,1997年还拿出25亿元返还经销商。

董明珠认为:只有经销格力赚钱,才能长治久安。她不仅将紧俏空调品种平均分配,避免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了空调机身份证,使每台空调在营销部备案。

一般来说,空调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价格,淡季比旺季低2个万分点。一般厂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从4月提前到3月,以获得更大利润。

1998年,董明珠却突发奇想,在朱总支援下宣布把淡季延长一个月。4月继续实行3月淡季价。格力到手的钱不要。等其它厂回过神来,众多大经销商已纷纷划款给格力抢买格力产品,有厂家长叹:“董明珠也真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想到过这一招。”

就这样,15年的时间里,董明珠从一名基层业务员成长为格力的总经理,从05年至今,她一直担任着格力的副董事长、总裁职务。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后,她和董事长朱江洪,创造了我国商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从1995年至2005年,连续11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2003年以后,销售额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净利润保持15%以上的增幅!

五、给职业女性的建议:

有媒体采访过董明珠,问她对于职业女性,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董明珠说:女性在职场里打拼,首先是要会做人,什么叫做人就是我要尽职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这就是目标。很多人会说以后要当总经理,那不叫目标,而是一种私人的目的,不叫目标。我在岗位要做得比别人都好,这就是目标。你每一个都做得比别人好,受到别人的尊重,由于尊重,你的职务就会发生变化。不是为了职业目的去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而成功要怎么理解呢董明珠从来没有认为这个总经理的职务就是成功的象征,总经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要履行更多的职责,对她来说这不是一个光环,而是一个负担。希望董明珠的职场励志故事能对80后职场人士有所借鉴,祝大家的职业生涯步步高升。

董明珠称:今年格力业绩会很不错,如何评价格力女老板董明珠?

格力董明珠是一个有魄力,认真工作的人,格力这个品牌空调质量绝对有保障,它可以为用户营造更舒适环境,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使室内环境温度很舒适,这样方便智能空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该品牌空调经过严格监测,调试和控制,在质量方面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放心使用,并且最重要是格力空调价格也很合适,普通人都可以消费起,因此,格力空调销量很高。

格力可以发展这么好,与董明珠有很大关系,董明珠作为格力集团董事长,她态度和策略决定着公司发展方向,决定着公司未来,公司每一批产品的生产,改进和销售,都需要董明珠指挥其他人去做,给他们分配任务,不同人有不同岗位,能力强做领导层,能力不强做员工层,根据实力去安排岗位,这样分配岗位特别合理,这样做就不会埋没那些能力特别强的人,公司才可以更好管理,更好去分配工作,更好去运营公司。

董明珠作为格力代表人物,带领着格力发展越来越好,从而她的身价也会越来越高,因而会获得很多荣誉,像中国福布斯最佳CEO榜前十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杰出商业女性排行榜排名前五,CCTV年度人物创新奖,中国最受尊敬十大功勋企业家,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全球最有影响力女性前五十和杰出社会企业家奖等,这些荣誉已经足够证明她有多么伟大,格力因为她而更加精彩,她也因为格力而更加出名,她值得被我们尊敬。

在董明珠领导下,格力品牌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海外,都可以看到格力品牌空调,我相信格力发展会越来越好。

董明珠:至目前没出现失误

有人采访董明珠的时候,董明珠说在2022年格力的业绩是很不错的,而且她也是非常有信心的。董明珠是格力电器的女老板,她做事情是雷厉风行的。而且在最近几年做了一些投资,也是让很多人对她非常的佩服。其实她能有现在这样的地位,也是靠自己努力所得。董明珠其实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人家,在教育学院毕业,在1975年的时候做的是行政管理工作。

她的丈夫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病逝了,而因为这件事情也让她经历了人生的转折点。董明珠在1990年的时候到珠海加入了格力,在工作的时候没有休过年假。现在成为了董事长,其实也有很多人对于董明珠进行了评价。觉得董明珠是一个非常独立、能吃苦、也不服输的女性,也是一名女强人。其实不管做空调或者卖空调,都是能够让人想到董明珠。

还有很多人觉得董明珠也是营销女王,董明珠作为企业家在业界是非常叱咤风云的。而作为慈慈善家,她也是在默默的奉献着。其实在小编看来,董明珠不光是格力的文化精神的一个缔造者,也是创造了格力奇迹。所以是非常值得,人们对于她去高度肯定和赞美的。而且她创造了独立的董明珠时代,尤其是格力文化基因已经发生变化。

而且格力的基因模型对中国、对格力和对世界,在未来意义是非常大的。董明珠其实也是对于朱江洪的缺陷进行了弥补,这样让企业的性格更加坚定,冲击力更大。而且格力的销售模式是非常霸道的,也因为董明珠的霸道,所以让格力有所成就。董明珠作为女企业家是名副其实的,而且在经济影响力方面也是一位成功人士,她作为企业的掌舵者是非常成功的。

董明珠:至目前没出现失误

在走马灯般轮换的商界女性排行榜当中,董明珠这个名字不仅无可争议地一再上榜,而且从来不曾离开过舞台中央。她所领导的格力电器目前是中国制造业中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这一行业头把交椅的位置甚至在过去16年间都未曾撼动。但她总是一再强调自己与其他女性企业家的差异——“我的女性意识并不强烈,一个与男性同样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不存在什么超强的胸襟和魄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毫无女性特征,甚至可以说,她具备着恰到好处的审美能力。当摄影师拍照的时候,她对我说,有点担心当日穿得不够好看。次日再约她做访问时,她换上了一身米色羊绒套裙,优雅地勾勒出这个年纪并不多见的匀称身材——她曾经向《中国企业家》杂志说起过,“自己适合穿米色”。

对于一段励志故事,人们都会格外留意起点。董明珠对公司文化的建立来源于自己的独特经历。20多年前,生活的剧烈波动以不容防备的姿态呼啸而至,30岁丈夫病逝之后,她将年幼的儿子交由母亲看管,进入了这间公司,当时格力还被叫作“海利”。不出两年,以销售经理身份进入格力的董明珠,令当时处于“销售洼地”的安徽,一举攀升至占公司总销售额十分之一的重要区域。

“传奇营销员”仅仅是她杰出履历的开始。10年之后,她成为了这间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并在“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剧烈进程中,使格力保持与技术相匹配的速度,收入增长近500个亿。当然,她已经甚少提及这些过往经历,担心落入窠臼,老生常谈。20年间,董明珠曾经并一直在扮演着很多角色——屡创纪录的营销员、铁腕领导者、言辞凌厉的两会代表,以及孩子的母亲。当我问她,你对人生的理解会影响到孩子吗?她回答说,“潜移默化吧。比如他现在毕业了,对我讲得最多的就是,我不希望你帮

我安排人生”。

这个励志的故事被一再传述,她畅销的自传《棋行天下》还曾一度被改编为热播的电视剧。有人曾说,董明珠不是“棋行天下”(书名),而是“横行天下”,充满“霸道”。她也承认在二十年独特的“斗争哲学”中,没有丝毫妥协。因为她发现并不存在一种方法,“既能把工作做好,又不苛刻和咄咄逼人”。和海尔的“张瑞敏与杨绵绵”这对铁杆搭档相比,在格力,“朱江洪和董明珠”扮演的角色略有差异——作为公司的“女二号”,因其强悍性格,董明珠更多时候像是个“主导者”而非“依附者”。

太多案例可以佐证这点。“想要货?先付钱”这六个字,曾一度打破了长久以来的行业陋习,以至于到1997年,格力公司报表上没有一分钱的应收账款;为了解决物流卡车停车难的问题,董明珠下令将珠海工业园附近的数座大山夷为平地;她还定下规定,离开格力的人员将永远不再被这家公司接纳,以稳固公司内的研发人员和高管的工作热情。

最著名的自然是七年前与国美的那场较量,让格力完全摆脱了当时国内话语权最大的渠道商的控制。(励志人物 sun)这也建立在对自身的充分判断之上,以营销起家并见长的格力,始终是国内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争斗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与渠道商之间。2008年,在一次公开 采购中,董明珠因认为格力在招标中受到不公平待遇而败给竞争对手美的,将广州市财政局告上法庭,这种公开对峙令外界哗然。

这些桥段都足以令“铁腕”成为董明珠的一个著名标签。然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她非常勤奋。在媒体的描述中,她20年间不曾休假。“列宁说不会生活的人就不会工作,我可能就是不会生活的人”。和很多企业家不同,在商界,她并没有太多朋友,但这并不妨碍她赢得了足够的尊重。她始终执著于朴素的商业哲学,而非身段柔软的灵活法则——当问及曾获得的最重要商业建议时,她只是下意识道出“诚信”二字。

她的沟通和执行能力仍在强力地驱动着这间中国公司,并一再超越境内外的其他竞争对手。在过去三年,格力给予股东的总回报是387%。很难说究竟是格力成就了董明珠,还是董明珠成就了现在的格力,但无可辩驳的是,这两者已经难分彼此。当他人不断问她格力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时,她总是一再给出一个不容辩驳的答案——“博弈”。这个词听上去似乎比“争斗”更耐人寻味,但其中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她性格执著,鲜有摇摆,“我从来没有失过手,”她曾经表示,“我从不认错,我永远都是对的。”《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对此评论说,“这话这么爽快、惊人、出格,以至于我以为是个玩笑”。的确,这种底气并不多见,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参照物,董明珠所开创的格力也在遭受着国际化的湍急湾流。她在当下所承担的命题,也是中国制造业大多数公司所不可回避的一条路。

过去几年间,格力的工厂版图被一再扩大,在中国的四个省份之外,南美的巴西、东南亚的越南、中东的巴基斯坦,以及董明珠所透露的正在选址中的美国,都已经或即将拥有格力的工厂。但这显然不是“国际化”的全部:这两年间,格力不断降低贴牌空调的比重,甚至不惜放弃一些大客户,来推动自主品牌。格力还赢得了为南非世界杯七个赛场提供中央空调的合约。最有象征意义的一步,则是2009年,格力与日本空调市场的龙头大金实现合资,为挑剔质量的日本消费者制造空调,获得了在高端市场的关键经验。

令人感慨的是,十年来,有太多同行命运发生了逆转、跌宕和突变,这也使得每每在曲折中达到目标、稳居上流的格力,成为始终值得观望的案例。而年复一年地赴这场盛会,已经成为董明珠每年3月份的常规日程。不得不说,在这个特殊的“年度盛事”期间,她惯有的凌厉之中也掺杂了更多的温和,这也使得她对一些问题的回应更趋理性和多元。接下来,你可以看到她对于格力和大金的合作、出海战略与国际化、专业化与多元化、公司治理等一些问题的独特理解。

“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希望一步步走出去”

经济观察报:去年看到你回忆2009年,认为自己做出最重要的一个决策就是跟大金的合作,一年之后,你的体会是?

董明珠:虽然是合资,但我认为依然是以格力文化为主导。当然外国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对方精细化的管理,但很多地方还是沿袭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日本文化跟我们还是有差异,他们的设计整个流程,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可以快速做出决策,可能很多地方反而是格力给他们很多学习的机会。

经济观察报:有种说法是大金就像电脑中的IBM,因此格力和它的融合,主要考虑是稳定技术上的先发优势。

董明珠:技术上我们是共同研发,跟一般合资企业还是有区别。大家都在说变频,其实频率越低越能体现出变频的价值。可以说,成立合资公司之后,国内真正掌握变频技术的只有格力。跟大金的合作,不仅因为它的技术优势,大金这种百年企业在整个的国际化运作当中,肯定有独到之处。它在100多个国家都有布局。这可以使我们对国际化如何更贴近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

经济观察报:你曾经说,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合作,从来没有中方控股的,格力是第一例。在两家合资公司中都坚持控股51%,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董明珠:的确,实现控股51%,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但不是因为我要强势控制51%,也并不完全为了简单的利益,而是我们具有实力和条件,合资过程中,主流的思想应该站在主导位置。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日本记者对我讲,跟格力合作,为大金带来很好的效益,更高效。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过,格力的国际化进程,跟李东升、柳传志他们的理解和做法其实有很大差异?

董明珠:是的,主要是战略的不同,有的人采取蛇吞象的做法,花几十个亿,一下子就把这个企业收购了。但格力采取的是稳步发展。知识

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稳健发展,能够抗风险,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我们同时坚持文化培养,文化的渗透很重要。合作模式有多种,不能说哪种对,哪种是错的。兼并、收购、合资、独资,方法很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在。我觉得我们最适合的就是这种稳妥的方式。

经济观察报:和大金合作,目前看来是格力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董明珠:也不是最重要,只是改变了一种方式。比如在巴西,格力就是独资的。跟大金是合资,因为大金近百年的历史,经营思路稳健,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不是说挂上一个洋牌子就觉得你就有市场。我们目前出口的大量产品,都销往自主品牌的市场。因此,未来的国际化,着眼点更多在于让消费者感受格力的品牌,他觉得用格力是一种荣誉。昨天有个代表跟我讲,你的格力空调又好又不好,1997年买了你的四台空调,用到今天一次没有修过,这是很好,但也不好,因为你出再多的新产品,我这个没坏,不会买你的新产品,市场份额怎么增长?作为制造业,我希望我给消费者的产品能够不需要售后服务,如果消费者用两年就坏了,他肯定也不会再买。

经济观察报:在中国企业之中,格力“出海”和施行国际化战略很早。有意思的是,格力对应的英文gree,其实在西方发音中,和green(绿色)谐音。这在当时应该很超前。

董明珠:格力“出海”有十多年了。中文是非常有实力的含义,也是作为一个人和一间公司的追求。至于gree象征着绿色、环保,大家还是有一种超前意识吧。当时我还当业务员呢,是公司现在的董事长朱江洪带领一帮人,花一晚上想出来的。

经济观察报:尽管中国作为一个经济体目前举足轻重,但中国企业的“出海”并不都非常顺利。你认为在拓展海外市场时,“格力模式”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董明珠:格力出海虽不像别人步子那么快,但非常有收获。比如我们在巴西建厂的经历。巴西有本国特殊的人文习惯、法律法规和相关条例,加上国家文化

、生活习惯和思维很多并不熟悉,都有一个适应过程。格力通过摸索、磨合,按照国际化的思路运营,厚积薄发。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希望一步步走出去。去年格力在巴西当地,一年可以销到50万套,这个产品在当地已经家喻户晓。在巴西,格力是一个富人的标志,而且也拉动了当地就业和配套设施建设。

现在格力在巴西基本已经本土化,配件和零部件都在当地采购。我们也会运用一些金融工具,巴西汇率变动频繁,格力会在适当时间,将巴币换为美金,再换成人民币,去年在汇率上,格力几乎没有遭遇太多风险。

和大金的合作,有别于中日任何一次以往合作。中国合资企业太多,还有更多企业到外面收购,堆积了成山的问题。我觉得很自豪的是,在这么多次的投资当中,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出现过任何失误,这是感觉很好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9iwh.cn/zykt/202305/319160.html